河上鄉河上鄉位於排峰嶺山腳,面向大碑(即塱原)廣闊的農田及雙魚河,風景優美。自宋朝侯五郎公下傳十一代至明代初期,侯卓峰公始開基於河上鄉,及後子孫分別建立金錢、丙岡、燕崗及孔嶺等村。 鄉村習俗時移勢易,許多鄉村的傳統習俗已不復見,就以新生男丁『點燈』為例,以往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日開燈,凡屬侯居石祖子孫而該年有男丁出生者,均可於居石侯公祠開燈參祖,晚上於祠堂大廳飲丁酒,每桌八人,享用盆菜,往往飲至通宵達旦,而男丁名字則記於族譜上。 戰後唯一流傳至今的習俗便是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的洪聖寶誕,當日村中家家戶戶男女老幼齊往洪聖古廟參神,祈求保佑四季平安。當日下午二時於廟前搶炮頭,由村中父老燃點花炮,村民及各方親友均可爭奪,炮頭共有七枚,各有不同寓意。戰前,在洪聖誕當晚,會舉行唱歌樓助興,並重金禮聘客家村婦唱山歌,由村中及附近居民來村前對唱還唱,得勝者由本村贈送鏢尾一枝,衣服一套,作為獎勵,以誌留念。可惜戰後唱歌樓已不復見,代之而為飲宴,於該日下午五時,假座河上鄉康樂中心,設宴招待親朋,筵開數十席,熱鬧非常。由二月初十晚到十三晚,加演粵劇助興,以增節日氣氛。 另外,每年九月初八,河上鄉、金錢及燕崗村子孫需齊往侯卓峰祖墳掃墓,由族長主持祭祀儀式,有禮生兩名唱禮和讀祭文。禮成後,六十歲以上父老列隊領肉,每人半斤;在場各人就地「食山頭」,每八人一盆盆菜。 建築物居石侯公祠 戰後約1953年,村民在祠堂附近另立「河溪學校」,全盛時期有學生四百多人,為上水區最早的政府津貼小學,可惜河溪學校亦難逃時代變遷的命運,終於在90年代關閉。戰後祠堂後進亦曾改作河溪幼稚園,直至70年代停辦。居石侯公祠的屋脊及山牆均有精緻的裝飾,祠堂內的橫樑及斗拱的吉祥圖案雕刻亦極為精緻。 1999年,居石侯公祠被政府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表列古蹟,並獲得香港特區政府撥款,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建築署監督,進行全面的修復工程。工程已於2001年完成並開光,居石侯公祠已煥然一新,回復舊貌。居石侯公祠更於2003年12月19日被正式列為法定古蹟,進一步確定其文物價值。居石侯公祠既用作村民祭祖及舉行傳統儀式的場所,亦為村民日常聚會議事之地。 洪聖古廟及排峰古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