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觀鳥會統籌的「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2023」已於1月6至8日完成。本年度黑臉琵鷺全球數量達6,633隻,為歷年新高,較去年上升7.6%,增加了471隻。后海灣(包括香港及深圳)錄得299隻,較去年減少了70隻,下降19%;與2021年相比,亦下降了11%。
黑臉琵鷺全球數量續創新高 台陸韓增日降 后海灣跌近兩成
本年度普查覆蓋全球約130個地點,台灣、中國大陸、韓國的黑臉琵鷺數量錄得主要增長。台灣繼續是最主要棲息地,全球約64%、即4,228隻黑臉琵鷺在該處度冬,按年升幅為10.6%;中國大陸今年錄得1,307隻度冬黑臉琵鷺,接近全球總數兩成,按年升幅為15.1%。此外,韓國的度冬黑臉琵鷺亦錄得增幅,數量為54隻,比去年增加了17隻,按年增幅為45.9%。日本的度冬黑臉琵鷺數量則錄得下降,數量為640隻,比去年減少了43隻,下跌了6.3%。
本年度的調查數據說明了全球黑臉琵鷺的數量有實在增幅,全球數量穩步上升,台灣及中國大陸的數字近年更屢刷新紀錄,反映這些地點可能具備有利更多黑臉琵鷺停留或聚集的條件,譬如棲息地較安全並能提供豐富的食物來源等。至於日本錄得跌幅,專家估計與停棲地點減少及爆發禽流感有關。
今年后海灣黑臉琵鷺的數量為299隻,是過去十年第二低的記錄。數量較去年減少70隻,下跌了19%。后海灣自2010年錄得歷屆普查最多的 462 隻黑臉琵鷺後,多年來未見突破,2016 年起一直維持於300多隻的水平,今年更跌穿300隻,結果令人擔憂。
不能忽視棲息地惡化問題 冀「北都」保育先行
今年黑臉琵鷺在后海灣的數量下跌,是對香港發出的重要警號。黑臉琵鷺主要在后海灣潮間帶泥灘、基圍淺水區、甚至有降水的魚塘覓食。由於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受到較充分的法例保護和管理,這些棲息地狀況相對能得以維持。然而,自然保護區以外的棲息地,卻面臨各種環境威脅,如不果斷採取行動,將來或變得不適合黑臉琵鷺棲息及覓食。
例如,外來紅樹品種海桑入侵,加上紅樹林擴張,令后海灣泥灘面積持續減少,以致黑臉琵鷺可使用的棲息地亦有所減少。此外,后海灣有近三成魚塘濕地及緩衝區土地由地產商囤積或私人持有,這些土地被荒廢及改變用途,令后海灣一帶持續面臨生境質素退化的威脅。若不馬上針對這些棲息地採取更積極的保育及管理行動,恐致失去黑臉琵鷺的重要度冬棲息地。
過去三十年,包括香港等多個城市和國家,為保護黑臉琵鷺,努力推展不同的保育行動,近年總算成功扭轉黑臉琵鷺的跌勢。香港觀鳥會總監余日東先生表示:「當中訂立整全保護法例、長遠保育策略及良好的土地規劃,對恢復全球瀕危物種甚至生物多樣性,尤關重要。」余日東續指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的保育與規劃將決定后海灣濕地的未來。為保護這片國際重要的濕地生態完整,《北部都會區》有必要遵守『濕地保育區』及『濕地緩衝區』的保護防線。濕地保育公園系統亦須全面覆蓋國際鳥盟認可的『內后海灣及深圳河集水區』重點鳥區,受到更嚴格的法規保護,並實行以人和生態為本的管理模式。」
香港有責任妥善保護濕地及生物多樣性,維護候鳥的重要生態走廊,同時協助中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及《濕地公約》義務。本會冀望《北部都會區》能夠實踐「生態優先」,通過妥善管理及保育后海灣濕地,轉危為機,使鳥類保育得到最大的效益。
圖表1:黑臉琵鷺全球普查結果1989 - 2023
圖表2:后海灣趨勢 1989 - 2023
圖表3:黑臉琵鷺全球普查結果地區結果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