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全港麻雀普查估算香港市區有約28.7萬隻樹麻雀(下簡稱麻雀),較去年上升約36%。麻雀數量雖有回升,惟確實原因未明,現階段亦難以判斷整體趨勢。香港觀鳥會認為未來數年需持續監察,收集更多數據。
麻雀數量回升至28.7萬 休憩用地升幅大
本年度普查模式大致與往年相同,普查員5月分組在全港88條一公里長路線數算麻雀數目。按結果推算,全港約有28.7萬隻麻雀,數字由去年大約21.1萬隻的低位反彈。康樂及休憩區、住宅區、鄉村區及工業區錄得的數量上升,當中以休憩用地、亦即公園的升幅最大;若果以全港18區劃分,深水埗繼續是最多麻雀聚集的區域,屯門區及黃大仙區緊隨其後。
城市鳥類普查方面,珠頸斑鳩的市區數量估算為68,000隻,鵲鴝23,000隻,紅耳鵯80,000隻,紅嘴藍鵲3,000隻。鵲鴝及紅耳鵯的數量增加,珠頸斑鳩及紅嘴藍鵲則與去年相若。
七年普查未見顯著趨勢 數量升跌或屬自然波動
麻雀普查踏入第七年,數量由2016年大約30萬隻,經歷多次升跌,2021年一度跌至歷來最少的21萬,至今年再度回升。雀鳥種群數量變化受氣候、食物多寡、疾病等眾多因素影響,本會研究員嘗試從天氣因素入手,翻查過去七年的氣象數據,將普查前一星期及普查期間的溫度、濕度及降雨量,與該年度麻雀數量比較,惟分析後認為兩者沒有顯著關係,目前未能釐清反彈成因。
樹麻雀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無危」物種,然而歐洲數目於1980至2013年間有所下降,國際鳥盟評估認為樹麻雀全球數量呈下跌趨勢。香港情況則仍然未明,礙於普查年期尚短,缺乏長期數據,我們無法判斷麻雀數量的趨勢,近年的數字起伏不排除屬正常自然波動。
長期監察蒐數據 冀助了解趨勢辨原因
要了解種群數量的趨勢,關鍵之一是長期監察。生態學家Easton White分析逾800種脊椎動物的數據,發現當中逾七成物種需要至少10年持續監察,才能掌握較準確的種群趨勢。持續監察同時有助了解環境變化對雀鳥的影響,例如有外國研究發現全球暖化令個別雀鳥提早產卵,有機會令育雛期與獵物如昆蟲出現的高峰期不同步,導致食物減少,雛鳥存活率下降。
外國研究雀鳥的歷史悠久,相較之下香港的麻雀普查工作仍處起步階段,本會將繼續監察麻雀及其他市區常見雀鳥,以作進一步研究。我們亦期望來年新冠肺炎疫情緩和,能公開招募普查員,讓更多市民參與公民科學研究,認識城市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