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西北塘魚養殖業歷史

spare.jpg

40年代以前

早在1930年代,元朗山貝村附近的鄉民開始建設魚塘,養殖各種魚類,大小魚塘滿布深灣沿岸、廈村、天水圍、新田、落馬洲、十八鄉及南生圍等地。1940以前,全港魚塘總面積有100公頃[1]

受到第二次中國國共內戰結束的移民潮影響(1949-1952年)
魚塘數量及面積開始增加

人口急升,令食物的供應求過於供,淡水魚的需求也開始上升,魚塘數量及面積也跟著增加。

1960-1970年代

人口不斷增加令淡水魚的需求大增。另外,后海灣一帶因水質受到污染及珠江河口的紅樹林被大量砍伐,令傳統的基圍盈利下降,加上海產魚類求過於供,間接影響市民改吃淡水魚。養魚戶紛紛將基圍改建成魚塘養魚[2],養殖烏頭、鯇魚、鯿魚、鯉魚、鯪魚、福壽魚及大頭。

1970-1980年代
魚塘面積及產量高峰時期

1971年魚塘面積達2,255公頃,魚塘年產量達2,000公噸[3]
1982年魚塘面積達1,800公頃,魚塘年產量達7,000公噸[4]

1980-2010年
魚塘面積開始縮減

魚塘面積縮減的原因:

Ø   不少魚塘被填平,用以興建貨櫃場、露天貨場及住宅。
Ø   內地輸入大量淡水魚,令本地魚價大幅下降,相反養殖成本卻不斷上漲,令養殖塘魚的利潤大不如前。
Ø   漁業人口老化,年青一代不願加入。

近年

內地人對淡水魚的需求增加,導致來港的供應減少,令本地淡水魚的售價提升。2016年,魚塘佔地約1,135公頃,年產量達2,543公噸[4]
大部分魚塘採用混合養殖法,有鯇魚、大頭、烏頭、福壽魚、鯿魚、鯉魚及鯪魚等;有些沿岸魚塘改為飼養鹹水魚,如金鼓、????魚、黃????鯧及龍躉,以獲取較佳利潤。
養魚戶仍然面對養魚成本上漲及人手短缺等問題。

*公頃大約等於一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9,750平方米)

有關新界西北魚塘區及淡水魚養殖業的統計數字

value.jpg

 

欲深入認識更多有關香港淡水魚養殖業歷史及漁民的生活故事,可按這裡了解塘魚養殖戶的口述歷史。

P7-5.jpgP3-1_1984 新界.jpg

 參考資料:

1. 漁翁移山:香港本土漁業民俗誌 張展鴻
2. 米埔自然保護區的經營管理 林務局
3. 香港 一九八三年 政府統計處
4. 塘魚養殖 漁農自然護理署網頁
5. HONG KONG 1961, HONG KONG GOVERNMENT PRESS
6. HONG KONG 1971, HONG KONG GOVERNMENT PRESS
7. 香港水產業現況及可持續發展潛力報告書 陳德全
8. 漁農自然護理年報

hkbws logo 2019 80
香港註冊成立的法定慈善機構

及無股本擔保有限公司

 

慈善機構註冊編號:91/06472

 birdlife green transparent BirdLife Partners

社群媒體

Copyright © 2024 HKBWS.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 Development By 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