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環誌是研究鳥類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它是以最友善的方法捕捉鳥類,然後在牠們腳上套上獨一無二的金屬環或顏色旗。有了這個「雀鳥身份證」,研究人員便可準確掌握牠的過去,追蹤鳥類的生活,從中了解更多牠們的習性、數量轉變、遷徙的情況等。
鳥類環誌已有超過100年的歷史。早在1909年,英國觀鳥雜誌(British Birds)的編輯和阿伯丁大學的教授便發起環誌計劃,希望了解更多鳥類的基礎知識,例如不同鳥類的渡冬地和繁殖地等。今天我們面對多個嚴峻的環境問題:氣候變化、非法捕殺野生動物、生境破壞、農藥使用、大規模城市化等。鳥類研究的課題變得更多樣化,為了認清環境問題對鳥類的影響和制定保育措施,鳥類環誌便成為極為關鍵的方法。
鳥類環誌對於保護瀕危鳥類十分重要,它能令我們知道牠們的遷徙路線,促使不同國家的合作,為牠們提供合適的保護區和環境管理,使牠們不致滅絕。禾花雀(學名:黃胸鵐 Emberiza aureola)是其中一個著名的例子。禾花雀在東亞地區一直被視為極為常見的田間鳥類,因其食種子的習性一直被農民視為害鳥而竭力捕殺,更成為桌上佳餚。在1990至2013年間,禾花雀的數量整整下跌了百分之九十五!為了使各國均重視此問題,科學家期望在今年年底,把禾花雀升至極度瀕危的級別。國際鳥盟組織(BirdLife International)於2016年末更聯同香港觀鳥會和中山大學舉行保育禾花雀的研討會,當中提及鳥類環誌這關鍵的研究方法,可令我們更了解禾花雀族群數量和遷徙過程,以期改善農田管理模式,為瀕危的鳥類提供合適的棲息地。
另一方面,鳥類環誌是否道德或安全,一直是愛鳥中人的熱話。大部分反對聲音集中於捕捉過程為鳥類帶來干擾和引致傷亡的情況。事實上,科研人員本身亦是愛鳥之人,他們同樣也希望以最安全的方法研究鳥類,並不希望出現鳥類的傷亡情況。而值得一提的是,因捕捉和環誌過程令雀鳥受傷的情況是非常罕見的。在2012年,Spotswood等人發表了一捕鳥安全性問題的文章。該文指出在62萬個捕鳥個案中,引致雀鳥受傷的情況出現2247次;死亡的個案有797次。受傷或死亡的情況都不高於整體的1%。1%是高還是低,每個人也有不同的標準,甚至國際間也沒定論。最少我們知道,在眾多物種的研究法中(如哺乳動物、爬蟲類等有脊椎動物),1%的傷亡比例還算是偏低的。在香港進行鳥類環誌並非兒戲的事,所有環誌工作必須由具經驗豐富的研究員監督,並需獲得漁農自然護理署作書面批准。在環誌過程中,若有健康問題的鳥類,也會即時轉介至獸醫接受治療,竭力把傷亡數字減至最低。
香港觀鳥會一直進行多項鳥類環誌計劃,包括次生林鳥類活動研究、濕地公園鳥類棲息情況、米埔保護區侯鳥環誌等,以期加深對鳥類的認識,在快速發展的香港中尋找與大自然並存的平衡點,保障野生鳥類的棲所。鳥類環誌計劃的成功不僅依賴研究員的付出,觀鳥者對已環誌雀鳥的觀察報告亦彌足珍貴。隨着公民科學的普及化,或許更多的公眾參與是環誌計劃重要的考慮因素。
彭俊超 / 香港觀鳥會 高級研究專員
參考資料:
Spotswood, E. N., Goodman, K. R., Carlisle, J., Cormier, R. L., Humple, D. L., Rousseau, J., ... & Barton, G. G. (2012). How safe is mist netting? Evaluating the risk of injury and mortality to birds. Metho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3(1), 29-38.
圖一。在62萬次的捕鳥過程中,鳥類受傷或死亡的個案分佈。摘錄自Spotswood et al. (2012)。
鳥類環誌所回答的學術問題:
1. 野生鳥類的壽命。
2. 野生鳥類的出生率和存活率。
3. 保護區內的鳥類群落轉變。
4. 全球瀕危鳥類的數量監察。
5. 鳥類的地域範圍。
6. 鳥類繁殖週期。
7. 候鳥遷徙週期和路線。
8. 候鳥的渡冬地和繁殖地。
9. 隱蔽性鳥類調查。
10. 鳥類食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