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競爭和市場轉變
2015年,香港的塘魚養殖業產量僅佔全港淡水魚食用量的2%[1]。由於內地淡水魚的供港量既龐大又穩定,較迎合買家要求;相反,本地淡水魚產量少又不穩定,競爭力自然較弱。即使各種成本不斷上漲,包括魚糧、人力、運輸等等,本地魚戶也不能提高魚價,以致魚價多年來仍維持相約水平。另外,香港人較喜歡吃海水魚,對淡水魚的需求相對較低,逼使養魚戶長期維持淡水魚的價格。若淡水魚的批發價與生產成本相若,養魚戶便無利可圖,難以維持生計。
水質污染
[非法傾倒建築廢料]部份魚塘附近有工業區、貨櫃場、車房和停車場,有機會排出污水及油污,威脅鄰近魚塘的水質,特別是遇到暴雨,污水或會沖入魚塘危害塘魚。近年,非法傾倒泥頭及建築廢料均時有所聞,影響濕地生境。
人口老化、青黃不接
現時大多數養魚戶年事已高,香港新界養魚協進會前理事長黎來就先生指出,養魚戶平均年齡一般在六十歲以上,加上工作條件艱苦,經常日曬雨淋,鮮有新一代入行,現有漁業出現嚴重人口老化的情況。
地產項目的發展
[加洲花園、填平魚塘後改建成貨櫃場]
隨著都市化的急促擴展,過去很多魚塘都被填平作發展之用,例如元朗錦綉花園、天水圍新市鎮、橫洲工業邨及加州花園等發展項目[2]。另外,由於魚塘地價便宜,環境優美及遼闊,不少發展商長期在后海灣一帶的濕地及魚塘進行收地及發展地產項目,促使魚塘荒廢。
參考資料:
1. 漁農自然護理年報
2. 通識導賞:豐樂圍 濕地保育戰2013 04-28,明報新聞網